首页 >> 德育处
江苏省苏州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第十六周升旗仪式
发布时间:2025-05-26        出处:德育处         发布者:德育处

粽叶飘香 文脉悠长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再过几天,就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端午节了。每当端午临近,我的思绪总会飘回粽香浓郁的故乡——嘉兴。

小时候,包粽子是端午节前的固定活动。清香的箬叶、晶莹的糯米、腌好的猪肉、油润的咸蛋黄整整齐齐地摆满桌面。外婆坐在竹凳上,手中两片箬叶一折、一叠,加入馅料,手指翻飞间,一个棱角分明的粽子便诞生了。我也照葫芦画瓢,但不是漏米就是散架。外婆却不恼,总是耐心指导并笑着说:“给你煮上,自己包的最好吃。”粽子下锅后,整个屋子便弥漫着糯米与箬叶交织的香气,那是记忆中最温暖的端午味道。

后来我渐渐明白,外婆包的不只是粽子,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守望与传承。那一片片箬叶中,包裹着的是代代相传的文化记忆和生活智慧。传统文化,从不抽象,也不遥远,它就藏在一粽一叶、一言一行之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这份文化,是我们民族身份的印记,更是我们精神世界的重要支撑。

那么,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如何理解这份厚重的传统?又该如何在现实生活中,真正把它守护好、传承好呢?

一、“走近”与“感知”——让传统文化不再遥远
    传统文化不该只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课本上的注解,而应走进生活,融入日常。当它从文字中“走出来”,与我们的校园、四季、节气相遇,它便可见、可感、可亲。它是惊蛰时节,花坛边成行的蚂蚁队列,是春分清晨口字园里悄然绽放的海棠;是立夏午后梦想花箱里的一颗颗种子在阳光下发芽;是冬至夜里,食堂里一碗碗热腾腾的酒酿圆子。

文化,正是在这些“日常”中悄然流淌。它不是高高在上的“过去”,而是与我们共同呼吸的“当下”;不是遥不可及的标签,而是润物无声的滋养,是代代相连的精神血脉。

二、“思考”与“辨析”——让传统文化焕发生命力
    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把握一个重要的原则:这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用辩证的思维去芜存菁。就像对待"孝"文化,重要的不是恪守那些过时的形式规范,而是传承其中尊老爱幼的精神内核。

当我们在端午节缅怀屈原时,不仅是在延续一个古老的节日习俗,更是在传承一种永恒的精神力量。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执着求索,“哀民生之多艰”的深切情怀,穿越两千多年的时空,依然能给予我们面对困难时的精神力量。正是这种深入骨髓的文化精神,让端午从单纯的民俗活动升华为一种具有永恒价值的精神纪念。

我们可以发现,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其外在形式,而在于那些能够跨越时空、直抵人心的精神内核。只有把握住这个核心,我们才能在传承中创新,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持久生命力。

三、“融入”与“创新”——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关键在于融入生活,激发创造。它不仅是节日里的仪式感,更是一种文化态度与审美选择。今天的我们,可以在社团活动中传唱古诗词,可以用现代设计赋予传统纹样新的生命,用数字技术复原古老技艺,用短视频、动画、音乐等年轻人喜爱的方式讲述传统故事。

同学们,你们成长于数字时代,拥有开阔的视野和多样的表达方式。只要用心感受、勇于创造,传统文化就能在你们的智慧和热情中焕发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光彩。

四、“自信”与“担当”——做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承人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最深沉的底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我们的精神根脉,也是一代代人面对困难时汲取力量的源泉。从《离骚》里的家国情怀,到节气中的生活智慧,从汉字书写到传统礼仪,无不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思想与信仰。

作为高中生,你们不仅要在课堂中读懂诗文、认识习俗,更要在实践中理解它们的意义:一次传统节日的亲手参与,一段家风故事的记录整理,都是传承的方式。传承不需要空喊口号,而要用脚步去走、用眼睛去看、用心去体会。真正的守护者,是愿意行动的人;真正的弘扬者,是敢于创新的人。

同学们,粽叶包裹的不只是糯米,更是千年文脉的延续;龙舟竞渡的不只是速度,更是中华文化的奔涌之力。让我们以青春为笔,以热爱为墨,把传统写进生活,把文化融入灵魂,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中续写属于我们的精彩华章。

1748254356452076805.jpg

1748254356462052605.jpg

1748254356478063617.jpg

1748254356500057004.jpg

1748254356509018940.jpg

174825435652205213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