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德育处
江苏省苏州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第八周升旗仪式
发布时间:2025-04-01        出处:德育处         发布者:德育处

血脉承先烈,奋进正当时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今天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血脉承先烈,奋进正当时”。我们今天从三个维度共同探讨清明带给我们的哲思。

第一问:清明如何从古老的节气升华为民族的精神图腾?

又是一年春芳飞、又是一岁清明至。翻开《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的释义,揭示着清明与自然律动的深刻共鸣。从周代“寒食禁火”的敬畏,到唐宋“踏青插柳”的诗意;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愁绪,到苏轼“人生看得几清明”的哲思;从《清明上河图》的汴京繁华,到今日“云祭扫”的数字乡愁。清明是中国人独特的生命美学。

清明节不仅意味着自然界的变化,也承载着人们心里的寄托。四季的轮回皆由春始,生命传承因热爱而生。这提醒着我们生长于春风雨露中的葱茏生命,也不要忘记凌厉寒冬中的苦难和磨砺。我们应该在春意渐浓时回顾来时之路,应该在生命勃发处叩问何谓永恒。

清明亦是扫墓祭祖的日子。在清明的和风中,祭祀如纽带,串联起家族往昔与当下。子孙们手捧祭品,心怀虔诚,清扫碑尘,每一次鞠躬,皆为感恩先辈的恩泽。《论语》有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正是这种智慧,让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风雨始终生生不息。每一次对先人的追忆,都是对文明基因的唤醒;每一缕青烟中的思念,都是对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加固。

第二问:那些远去的英魂给予我们怎样的生命启示?

同学们,请将目光投向历史深处:

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

1927年的春寒中,我校教师侯绍裘烈士高唱《国际歌》走向南京雨花台刑场。这位曾经的一中学生会主席,在五四运动期间带领同学上街演说,创办《劳动界》传播新思想。牺牲前夜,他在狱中墙上刻下“死如彗星倏忽过,愿以微光照人间”,年仅31岁的生命,定格在校史馆的毕业照里。

此刻,我们手中轻便的圆珠笔代替了他当年沉重的油印滚筒;我们瞬息可达的5G网络,延续着他步行二十里传递刊物的使命。当你抱怨课业繁重时,请不要忘记他创办夜校时的煤油灯,每晚只能照亮不足半平米的希望。

1928年早春,我校教师叶天底烈士在杭州陆军监狱完成最后的画作——用炭笔在囚衣上勾勒母校钟楼。这位艺术天才本可在巴黎美术学院深造,却选择用木刻版画《觉醒》唤醒工农。2月8日清晨,他走向刑场时高呼的“真理永存”与毓秀楼的晨钟共鸣至今。

今天美术生使用的丙烯颜料与数位板——这些叶天底烈士未曾触摸过的艺术工具,正是他当年用炭笔在囚衣上描绘的理想。当我们调色板上混合着自由的色彩时,那支染血的炭笔,已为我们勾勒出民主的边界。

李大钊就义前预言:“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这些在历史中远眺的先辈们决意革命时或许正想象着今天的我们在赤旗下、在教室中琅琅读书的模样。

他们未尽的理想,正由我们接续书写;他们期望的新时代,正是我们眼前的每寸光阴。

第三问: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又该如何续写这份文明的答卷?

当我们走过紫藤前的校友墙,当你们在书山题海中跋涉,请记住:

你们熟练计算的每一套公式、编写的每一组程序,都是在为科技强国而奠基;你们创作的每一篇文章、每一幅书画,都是在为文化自信而发声;你们参加的每一次社会实践、每一个志愿服务活动,都是在为社会进步而助力;你们越过的每一条终点线、拿到的每一次奖牌,都是在为体育强国而呐喊。

这座校园里生长着两种年轮:

千年紫藤生长出的年轮,镌刻着双百书院的厚重积淀;少年心中看不见的年轮,正在记录属于你们的青春长征。每一位英雄的精神都不可磨灭,每一年的春天都是新的起点,每一天的好春光都不应该被辜负。希望同学们秉承先烈们的家国情怀,将他们的崇高理想付诸于实践,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续写属于我们这一代的光辉篇章。

同时也希望同学们假期在安全祭扫、文明祭扫、寄托哀思之余,以自然之眼感悟生命律动。用生物学家的眼光捕捉新芽萌发和花苞绽放;用地理学人的脚步丈量灵岩、天平和穹窿的高度;用诗人的敏锐发现春光里隐藏的三行俳句。

请同学们以春为序、向光而行,星火为引、赓续华章。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1743471172552077554.jpg

1743471172566003440.jpg

174347117265805651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