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十风华
履迹深深忆草桥
发布时间:2017-09-15        出处:百年校庆         发布者:办公室

履迹深深忆草桥

侯涧平

    苏州名桥多。铁岭关的枫桥,客船、钟声,音韵悠长;古城南的乌鹊桥,杨柳、鸳鸯,诗意盎然。市中心废皇城边的草桥,跟枫桥、乌鹊桥一样,名声遐迩:它与一所中学相连,它与一群人共呼吸,印记着叶圣陶、程小青、颜文樑、朱锋、韩雪……的履迹。有时候,问者问:你在啥个中学上学?答者答:草桥。似乎草桥就是学校,学校就是草桥。老苏州人常常把苏州一中,称之为草桥中学。

忆几个学子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进一中任教历史。那个年代,资料是去图书馆找的,试卷是自己用钢板刻的,我们小年轻呢,是跟着老教师学的。刚进校,还轮不上教高三。俞冠南老师毕业于北京大学,长期在高三教学,我呢,也经常帮忙批改试卷,这样也有机会接触高三学生。朱锋的卷子,字迹遒劲,卷面整洁;条理清楚,采分准确。他也常常抱了个篮球来办公室请教俞老师问题,或者从书包里抽出笔记课本,一起探讨历史的来龙去脉。朱锋的课本上,做着各种标记,构建大题目答题要素的内容,他能完整的标注各种层次的数字。若干年后,朱锋在中央电视台做嘉宾,以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及国际问题专家身份侃侃而谈,逻辑之清晰,分析之到位的学者风范,高中求学时期已经初露端倪。

    九十年代学生中,知名度高的是郑朝霞。她领衔的小组,数年如一日,默默为一个孤寡单老太太服务,风里雨里,送暖问寒。那个时候,人们还不知公益(公共利益事业)的概念,也不知自愿、善举、扶助弱势群体,就是推进社会公德。一般只是以为做做好事学学雷锋,郑朝霞自己为人很低调,她们做事儿也从不跟别人说起,后来由于表扬宣传出名,也不是她们的本意。我们可以看到,郑朝霞考取大学后回到母校做化学教师,一如既往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带好班级,直至任教学处主任,也是刻刻实实做事,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不唱高调,平凡而业绩卓越。

    说了有知名度的两位,再说说普通学子吧!成为专业或行业的翘楚,毕竟是少数。成千成万的学子不会有惊天动地的宏大伟业,他们默默无闻工作在各领域,支撑着苏州及共和国的脊梁,母校一样为他们骄傲。胡超是我26年班主任生涯中的一个普通学子。在会考至高考模拟考期间,状态一直不太好。谈话、分析、帮助,班主任常规教育该做的事做了,也未必有效果。学生的认知,不是做几次工作就能突飞猛进的。更多的是鼓励、引导以及包容。那一届全班都考取并录取了大学本科院校,唯独他进了大学专科。事情过去了两年。有一天在办公室接到了他的电话,他说,侯老师,读高中的时候不懂事,你对我失望么?我今天特地告诉你,我进大专两年来一直在努力,现在终于考上了专升本。我祝贺他,分享他的喜悦。最后一句话,深深地感动着我。他说,侯老师,现在我们全班都是本科生了!一个普通学子,在离开母校两年后,他还是把自己看做集体的一份子,多么美好的情怀啊!我放下电话的时刻认定,我们的学生,心中仍然认作一中人,胸中依然装着草桥,他们会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骄人的贡献。胡超现在自己创业,开了一家租车公司,生意红火,如是明证。

忆一群教师

    一座学校,一群教师,才会星汉灿烂。

    朱锋考取北京大学,成为当年苏州高考状元,得力于他的两位北京大学毕业的老师,一位是教历史的俞冠南先生,一位是教语文的班主任邱万紫先生。多少年后,朱锋已经成为教授了,在北京校友会上,深情地回忆起当年的求学岁月,感激这两位老师的辛勤付出。邱万紫老师对古今汉语独到的领悟,就是那语言学航海中的一盏灯塔。

    无独有偶,2011届周恩来班的学生回忆起班主任陈亦蕾,也是用了相近的语言。他们说,陈老师走廊里窗户前的身影,一直陪伴着我们,用自己负责的精神、诚恳的力量,守候着我们的青春。那一届,那一个班,两位同学考取了北京大学,一个叫梁嘉莉,一个叫张嘉悦,双嘉联璧,映辉草桥。在学生的背后,有一个坚强的教师团队,数学周戴军老师精心的课外辅导,语文项春雷老师扎实的学科引导,英语钱建芬老师生动的提升训练……,陶苑里,紫藤边,莫比乌斯圈旁,无不铭刻忙碌的身影,无不洒下辛劳的汗水。为人生而教育,叶圣陶先生的教育理念,春风细雨,化作满园秋实。班主任陈亦蕾要比任课老师早上来的更早,发现与解决学生日常问题抓得更紧,她以自己独到的细致教育与人文关怀,构建起一个班级的风格,树立起一个自强的集体信念。梁佳莉性格爽快思维活跃,假如陈老师不去包容欣赏,不去及时发现引导,很难想象她创造的思维导图,在学习方法上独树一帜,彰显效果。许圆圆是班里为数不多的几个住宿生之一,陈老师送她蛋糕祝福生日,节假日请她和其她住宿生一起过节,在惊喜中感受到如家的温馨。陈亦蕾老师点点滴滴,润物无声。细节决定教育,关爱成就学生。她倾听学生的各种抱怨牢骚,她帮助学生午餐用微波炉加热,她在励志活动中叫学生给高考后未来的自己写信……,她笑意盈盈,身上有一种奇特的气质,温暖而坚定,仿佛能把你所有的不安与躁动抹平。更让同学惊讶的是,担任政治学科的陈老师,可以细致到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哪个地方存在问题与弱项,及时与数学老师沟通,以至于周老师在辅导中有的放矢,矢矢命中。陈亦蕾分明像一座桥,连接着学生与任课教师之间的心灵。陈亦蕾就是一座桥,俯身甘让学生走向新的前程。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传说中校史上的第三次辉煌,凝聚了一批带班有方,业务精湛的教师。单单一个数学组:王克明、周菁菁、朱玲、张泓、彭清远……,一个个都是任教高三的精兵强将,一带就是两个班,一教就使学生着迷,课堂就像遨游数学王国大海的航船。他们各自的教学风格缤纷多彩,或循循善诱,或跳跃有序,或解题奇兵突进,或推导柳暗花明。他们能在浩瀚的题海中始终把握住航向,犹如迎风踏浪的导航员。有一年高考阅卷完毕,江苏省教育厅进行了一次随机抽查,苏州一中考生的数学试卷,答题之规范,思维质量之高,整体成绩之佳,一时传为美谈。

忆我的履迹      

    我在这片土地上工作了三十七年,见证了苏州一中80周年、90周年、100周年、110周年华诞。岁月如逝水,瞬间鬓飞霜。除去童年与老年,对个体生命而言,不可能再有第二个三十七年为社会服务。能把青春与履迹,印记在草桥的大历史中,是一种职业的荣光。

    记得八十年代,余晓峰先生主管高三年级,那个时候教学与德育是一套人马,他的工作风格是大原则把握,小操作发挥。各班班主任完全根据本班实际高效管理,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年级组内各班相互取长补短,哪个班有创新,有新规则好办法,经验共享。余主任敢担当,敢负责,不掠美、不空谈,在他的领导下工作,心情舒畅。有时候处置不当,他也会当面指出问题,即便如此,我们也觉得他的看法与批评,含有技术质量,能提高工作效果。我们年轻教师成长起来了,我是苏州市早期被评为教坛新秀者之一,得益于他的严格要求与提携。我校高层在职或已退休的部分干部,都在一起奋斗过,出自这个共同的团队。

    进入九十年代后,我长期担任高三年级组长,参与和见证了跟其他学校激烈的竞争,创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的艰苦历程。一任又一任的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戴志芬女士、高德兴先生、陈伟国先生、冯黎女士、王亚佳女士,共同的人格魅力在于,平易近人,毫无架子,业务精湛,领导力强。可贵之处还在于,他们独立主管这么一个大校的教学工作,自己都兼任课堂教学,上好自己的学科,不单单在办公室处理要务,许多时间留在了教育第一线的课堂,他们对学生与教师现实状态,都能够非常及时的了解。所以,我跟他们共事,辅佐他们做好大量具体事务,是十分顺畅和高效的。陈伟国先生与我,连续主管了几届高三年级。运作日常事务性工作同时,抓住关键工作的节点。那个时候,一模二模等市级模拟考试,都是各校各自组织阅卷的。我们要求教师严格按照评分标准批阅,不紧也不松,不夸张,不打听,坚持实事求是,用真实的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实况,决不误导学生与家长,也不去争市里的排名。实践证明,我校往往一模二模统计成绩不那么显山露水,但是,高考以后的数据恰恰硬气靓丽。张其坤先生在原来学校担任校长及书记,到苏州一中后开始时担任德育处主任,工作兢兢业业,踏实低调,毫无怨言。我当时任副主任,辅佐他一起工作,也是十分幸运与默契的。平时我们协助班主任处理突发事件,妥善化解矛盾危机。大事上抓各项制度建设,民国时期、文革之前,一个老校有完整的细节管理规则的,可惜经过那场浩劫,剩下的都是支离破碎。经过努力与实践,日常管理规则、班主任例会制度、学生奖惩制度等等,终于慢慢形成了完整的系列,苏州一中被评为国家级的德育先进学校,制度创新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张其坤先生知道学校成为当时华东地区最早的德育先进时,脸上朗逸而略带羞涩的笑容,至今清晰地刻印在我的记忆屏幕上。

    新世纪初,建立苏州一中集团。在新区,我校与中锐集团合资创办新草桥中学(包括初中高中的完中)。服从安排,我去那所中学担任副校长兼教导处主任,以及担任党支部书记,协助罗明校长分管教育教学。罗校长与我踏入校园的第一眼,那就是杂草丛生。没有一个教师,没有一个学生,一切从零开始。万事开头难,罗校长掌管全局,疏通各种关系,扎实推进计划。我和主管后勤的李建副校长,密切配合,协调沟通,高效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包括我们一中过去的小团队,都是个个全力以赴工作。

    省内外媒体招聘广告刊登后,对各地来的应聘教师进行筛选、面谈、考评,组建起最初的教师队伍;招生一头工作也刻不容缓,我还与录取进校的教师们一起,去各小区、新区一些学校宣传。那些天,极其繁忙,等到初中高中班级招满,如期开学,大大松了口气,心中充满喜悦,也不知道那么多日子是怎样过来的。我去新草桥,带去了一本厚厚的《苏州一中日常管理规则》,基本按照老校经验进行运作。新应聘的教师,虽然在原来地方也是骨干教师,也有高三教学经历,业务能力上乘,但跟我们苏州相比,在教育理念上还是有差异的。为此,在主管工作中除了听课、参与备课、抓好命题、分析数据、处理教学常规等等,我还专门编写了十六个词如“蠢猪”、“笨蛋”等,坚持要求教师们尊重学生人格,决不能带着任何轻蔑词汇教育教学。从老草桥到新草桥,现代教育的双桥,在奋斗的艰辛与喜悦中,已经卓然建立。

                                                     2017524日写于瓜豆斋